
文 字 版
► 二、龙树的地位
  ●  最早的大乘佛教倡导者:马鸣、龙树 
 
●  最初论证大乘佛教思想内核“空”的人 
 
●  所创立的中观思想体系,为大乘各派所尊 
 
●  唯一在佛经中被授记的大乘学人
► 三、龙树的年代 
●  汉语文献的记载:《大毗婆沙论》《法显传》《大唐西域记》
 
●  鸠摩罗什是最早记述龙树的人,在5世纪初年翻译了龙树的著作
► 四、龙树的生平	
●  《龙树菩萨传》《付法藏因缘传》对龙树生平的记述
● 龙树的重要事迹:龙宫取经、得国王支持、为王子舍头、佛经授记、往生极乐
► 五、龙树的著作
●  鸠摩罗什所译署名为龙树的四部著作
●  藏传“六正理聚”
●  《中论颂》及其注释
► 六、归谬论证
●  思考:什么是“无自性”
●  龙树归谬法的五个例子:破因果,破运动,破变异,破坏灭,破存在
●  龙树的归谬论式:基于对方命题推导出相互矛盾的两个推论
► 七、封闭原则
●  封闭原则: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描述,必将其指示对象,封闭于一个孤立不变的境地
●  只要认为事物存在,就等于主张它永远存在,导致常见。
► 八、怀疑主义前提
●  怀疑主义:悬置外部世界的存在
●  独断论:外部世界的存在性不言自明
● 轴心的转换:引入怀疑主义,悬置外部世界,从以存在为轴心,变成以概念为轴心
► 九、颠倒梦想
●  怀疑主义前提之下,概念成为唯一参照,封闭原则生效
●  每个概念都蕴涵自相矛盾,人类认知体系完全错谬
●  自相矛盾的概念不可能有对应的存在:方的圆、石女儿
●  龙树《中论颂》破斥我们的一切概念
●  方格与球的喻示:怀疑主义前提→封闭原则→概念的自相矛盾
●  颠倒梦想:从怀疑是梦,到百分百确认
► 十、自性
●  《中论颂》对自性的界定:非造作,无观待
●  龙树所破的自性:由言说概念所臆造并封闭了的指示对象
●  “说有即是常”:只要起概念,就执著自性
●  第一颗宝石:存在就是有自性
► 十一、无自性
●  无自性的内涵:无自性 = 空 = 不生 = 如幻 = 无有 = 唯名
●  龙树颂文:无自性就是不存在
●  汉语中观文献:若无自性,云何有法?
► 十二、理解般若经
●  般若经:“若法无自性,则无所有”
●  《金刚经》三段论:所谓XX,即非XX,是名XX
► 十三、无自性的外延
●  起心动念,皆是自性执著
●  概念体系之外的真实
► 十四、龙树的空观
●  龙树的归谬论证:
  怀疑主义前提→悬置外部世界→转换轴心→封闭原则生效→导出自相矛盾→无自性就是不存在
●  我承认变化无常,我有自性思维吗?
●  佛教的修行就是克服惯性思维
●  纸上谈空与实践落实
► 十五、缘起与缘生法
  ●  思考:“缘起”是有生?还是无生?
●  缘起观的两个词汇———“缘起”(抽象名词)与“缘生”(形容词)
●  《阿含经》对“缘起”与“缘生法”的定义和区分
●  龙树的缘起观:缘起甚深是空性,缘生法是无所有
●  龙树对“因缘和合”、“相互观待”的批判
●  第二颗宝石:“缘生法”概念的归谬应用
●  龙树的概念关系图表:空、空性、无自性、无自性性、缘起、缘生法
► 十六、中道
●  思考:主张不常不断的存在,是中道吗?
●  龙树对断见的定义:先有而后无
●  无见和断见不是空过头了,而是空的不够
●  第三颗宝石:对预设前提的否定,无余否定,彻底的空,才是中道
●  般若经:说诸法坏灭是相似般若,说诸法常无是真实般若 
●  中论难点:世间即如来,生死即涅槃,佛无法可说
► 十七、不立自宗
●  龙树没有自己的主张? 
●  归谬与 “不立自宗”
●  悖论:“一切主张都是错的”
► 十八、二谛
●  思考:中道只是胜义谛,还是架设在二谛之间? 
●  《中论颂》只有一处提到二谛,并非理论支柱
●  世俗谛的机制:依言说机制来解说胜义
●  世俗谛的内容:要被无条件否认
●  《无畏疏》的二谛定义:二谛不可能圆融
► 十九、须澄清的文本
  ● 罗什译 “以有空义故,  一切法得成”所造成的误解
● 关于龙树空观对伦理道德指导意义的思考
► 二十、原始佛教的空观
       ——人我空
●  无人我就是空
●  我必是常,五蕴无常故非我,故无有我
●  一个原则:若有,则是常;若无常,则无(仅适用于对人的考察)
 两个基本点:○ 人:无我/空;○ 法:悬置
► 二十一、说一切有部的空观
      ——人空法有
  ●  有部认为,人是空,法是有
●  自性是判断事物是否存在的标准
●  自性恒有不变,作用有生有灭
    ●  一个原则:若有,则有自性,若无自性,则无(通用于对人和外部世界的考察)
    两个基本点:○ 人:无我/空;○ 法:有自性/有
    ●  有部理论所面临的问题
► 二十二、初期大乘的空观
        ——人法两空
● 般若经:人法两空
●  “无自性即无所有”,“无常即是常无”,变化就是不存在
●  认识论转向:一切法空,是说凡夫所见所知的一切法都不存在
●  一个原则:若无自性,则无(通用于对人和外部世界的考察)
 两个基本点:○ 人:无我/空;○ 法:无自性/空
●  唯假施设,就是无物存在
●  “自性”是所有凡夫的固有思维
► 二十三、龙树之前的空观
        与其后的走向
●  初期中观:空即是中
● 空观前传的脉络:共一个原则,“空”即无所有
●  空观后传:将空观落实到实践 
► 二十四、从中观到瑜伽
        ——策略的转换
●  二自性:言说自性、离言自性
● 三自性:遍计所执自性、依他起自性,圆成实自性
● 落地模式:真实存在的离言运行机制
● 立场不变:否定言说自性;策略转换:肯定离言自性 
► 二十五、从中观到中观派
        ——立场的转换
●  龙树以来的中观:中道立于胜义谛
● 清辨之后的中观派:中道立于二谛
● 二谛成为中观派的支柱性理论
● “缘起性空”理论的背后是二谛
► 二十六、从龙树到鸠摩罗什
        ——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
●  罗什译本“定无则著常”,“定无”的意义
● 入中道的两种方式:一味否定、部分肯定
●  龙树破斥“相续”,罗什主张“相续”
● 被罗什洗白的一首偈颂
● 对汉传佛教的影响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