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简 介<<<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

 

十四、龙树的空观

重点提示

 ● 龙树的归谬论证:
 怀疑主义前提→悬置外部世界→转换轴心→封闭原则生效→导出自相矛盾→无自性就是不存在
 ● 我承认变化无常,我有自性思维吗?
 ● 佛教的修行就是克服惯性思维
 ● 纸上谈空与实践落实

  

  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。

归 谬

  龙树是要论证般若经里面提出的空观,以破斥为主。我把他的这种破斥论证叫作“归谬”。龙树的归谬是怎样的一个路数呢?就是我自己什么都不说,全让你来说,你说完我再说,然后呢,我顺着你说,顺着你的主张推出两个你都没法反驳的推论,然后这两个推论相互之间截然相反,打架。这样就证明,你的原命题一定是自相矛盾。自相矛盾是严重逻辑错误,就是不成立。这样就把对方给破掉了。

怀疑主义前提

  之所以龙树的这种破斥能站得住脚,它有一个前提,我叫作“怀疑主义前提”。怀疑主义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瞪着眼不承认。都摆在你面前了,这个不存在吗?那可不一定!没准我是在做梦呢?这个前提是能立住的,因为做梦的人不觉着自己是在做梦啊。几千年来人们也没有找到对怀疑主义的一个很好的破解拆招办法。你只能说这种怀疑有什么意义呀,有什么用啊?但你不能说它怀疑得没有道理。

悬置外部世界

  一旦这个怀疑主义的前提立住了,下面就好办了。这个原来看起来是不言自明的存在的世界,就给悬置了。悬置这个词的意思是“不一定”、“不好说”,50%对50%。只要世界的存在给悬置了,它就不能作为依据,不能再出来说话了。比如在法庭上,一个证据证明这个人50%的可能在杀人现场,50%的可能性他又不在杀人现场,这根本就不是证据,没有举证的意义。

转换轴心

  这个存在的世界本身被悬置以后,我们还不能停啊,还得接着考察。你不是认为有东西存在吗?那就只剩下一个你认为的存在了。那么我们就说一说,你是怎么认为这个东西存在的,或者你是认为什么东西是存在的,我们就只能分析你的这个认为,这个存在的概念。

  我用“概念”这个词来指代佛教经论中的“言说”、“名言”(vyavahāra, nāman)。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使用名言,使用概念,是想要用一个意识符号和一个外部存在的事实相联系起来,对应起来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动物不会说话,但它也能反映外部世界,也有概念。所以佛教讲的名言是通于动物世界的,甚至通于一切众生。任何一个会把意识世界跟存在世界对应起来、联系起来的生命,都有言说概念。

  安立概念的时候,众生会自然地以为,这个东西已经在那儿了,我们给它安一个名,套一个概念,套对了套错了,都不影响这个东西的存在。实际上,经过前面的考察会发现,根本不是这样的一个认识论结构。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东西?不知道,悬置!你不要拿这个说不好、不一定的东西,当作确定无疑的立论基础,那是独断论,是在沙滩上盖大厦。这个东西在不在我们不知道!我们只知道你产生了这个东西的概念,那么我们只能分析你的这个概念,看它可不可能指向一个外边的东西。如果这个概念OK,是完备自洽的一个描述,那么这个意识符号之后有可能真有这么一个东西,虽然还是不能直接触碰,不能确证,但可以说,算你赢了。如果概念本身就是混乱的,自相矛盾的,你都说不清楚它到底指什么东西,那么它的指示对象,就是臆造的。必须这么去思维!这样,考察的轴心就发生了倒转,不是站在事物上看概念立得对不对,而是站在概念上看有没有它所指的事物。

  我借用了康德的一个词,叫“哥白尼倒转”,我们过去以为,太阳围着地球转,哥白尼说不对,是地球围着太阳转,轴心变了。如果我们的考察,只能从对存在的反映、定义、描述来切入的话,这样概念就成了轴心,事物反倒是概念的附属品。记住这一点,根本不存在什么“不言自明”的事实,所有的事实都是概念的附属品,它是概念所企图捕获的那个东西,如果能抓出来,那算它是个东西,如果你这个概念都混乱不清,不知道要抓什么,那么那个所谓的事实就是概念所臆造的一种假象,大家听明白了吧!根本没有确定无疑的事实,事实从属于概念,有没有这个东西得看概念对不对,事实很可能是概念所臆造的一种假象。

封闭原则生效

  一旦转换了考察问题的轴心,我们的“认为”,也就是概念、定义、描述等等,就是唯一的参照了。这个情势就发生了变化,这个天平向着龙树的方向倾斜了。要是你能肯定外边一定有这么一个东西,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它、反映它,概念是不是准确、严密,没有太大关系,可以边观察边修正。然而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东西,只是觉着有,那你觉得是什么东西,那个东西就必须是那个样子,绝对不能有一丝背离。要不是这样,还怎么考察呀?所以,这个概念就把你要寻找的那个指示对象,给牢牢封闭了,锁死在概念的牢房里。因为,如果这个东西不是你所定义所描述的那样,那它根本就不是你要找的这个概念的指示对象,而是落入别的概念了。你想要找它,就得另立一个概念,但另立的概念,还是一样把它的指示对象给锁死。这就是封闭原则,你可以说这是龙树强加给我的,但是你抗拒得了吗?你抗拒不了,你只要认为有,它就是常,它就被封闭了。

  封闭原则是理解龙树最难迈过去的一个坎,大家现在想不通最正常不过了。没有关系,我们慢慢一点一点琢磨。后面每到一个地儿,我们还会讲。我们的惯性的思维是一堵墙,得一次一次撞它,撞得头破血流,保不齐哪一天会撞开。我都能回想起来,我当年是怎么在这块儿,揪着头发苦想!听我现在说起龙树来吐沫星子乱喷,我过去思考这几个问题几乎用了15年的时间。从第一天读《中论颂》,“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”,到我好像突然明白了龙树要告诉我什么,花了15年的时间。

导出自相矛盾

  依据封闭原则,经过龙树这么一分析,发现所有的概念里面都充满了自相矛盾。这是概念订立模式的先天不足,无法解决。你在定义它身份的时候,需要它静止,静止就是常一不变,而在定义了它是谁之后,发现接下来还要让它动起来,你不运动,怎么描述这个变化纷繁的世界?于是这两个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一个定住的东西动不起来,一个动起来的东西定不住。所以我们的思维呢,就是一个定住和动起来混合在一起的一个矛盾体,只不过我们平时就跟做梦一样,做的可嗨了,没怀疑过,让龙树一点破,发现,哇!真是梦啊!每一个概念都是自相矛盾。

  这一对矛盾可以再做一个比附,就好像主语和谓语的关系,主语是定义身份,解决“它是谁”的问题,谓语是描述,解决“它要干什么”的问题。人类的思维结构,必然要求主语谓语同时成立,你每一念思维都包含了主语和谓语吧,而恰恰这两个东西是一对死敌,有你没我,有我没你。如果一定要他俩并存,那就是一块完蛋,人类的概念认知系统就彻底完全崩溃。

  为什么说自相矛盾就要一块完蛋,留一个在不行么?因为,你所指的那个东西,需要这两个点同时成立,只有一边成立,就不是你说的那个东西了。比如说,“石女儿”这是印度人造的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,石女是不能生育的女人,不可能有儿子。这世界上有石女,也有儿子,但都不是你所说的“石女儿”这个人,你说的这个人,完完全全不存在!前面我们也说过方的圆的例子,也是一样道理。大家也没有必要把这个自相矛盾想得太复杂,它就是个基本逻辑错误,不用上升到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高度。

空无自性

  我们通过这种分析就发现了,龙树所谓空无自性,这个自性指的就是那个概念所企图捕获的东西。当然你可以说我这个概念本身不是常,它的内容是变化,你怎么说都没关系,你企图要捕获的那个东西一定是常一不变的,你每一个概念都会产生封闭,都是在抓取一个常一不变的指示对象, “认为存在则执常。”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,自性是常一不变。

  一个概念要成立就得有所指对象,一个事物要存在,必须有这个东西——自性,存在就是有自性。我们推到这里,才算挖出了第一颗宝石。挖得非常不容易,从怀疑主义前提,再到封闭原则生效,然后你就理解了,为什么X,或处于P中,或处于非P中。就是说,只要你认为它有,它就得不变,就是常,就是有自性。所以,一个过去大家认为离得很远的错误,现在发现,这个错误、这个颠倒、这个梦想,存在于我们的思维的每时每刻之中,这就是这颗宝石:存在就是有自性!

  这样的话,我们就回到最开始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上。很多人认为,没自性,没关系啊,说这个世界是无自性的,就是说不存在一种常一不变、独立存在的那个核心、本质,好像大家都觉着,跟挠痒痒似的,没伤着啥啊,这个世界就是变化的嘛!其实你会发现,“无自性”根本不是挠痒痒,这是在割你的心头肉。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自性,没有一个常一不变,独立存在的东西,就等于说你见到的这个世界不存在,因为存在的基底没有了。所以,无自性就是不存在!

  我们最后还读了大量的材料,无论是《中论》也好,般若经也好,都在反反复复说明这个道理,无自性,就是毫无所有,不是说把自性挖除以后,剩下一个变化的、依存的、因缘生灭的、观待的世界,不是这样!是“若无自性,则无所有”。那么我们看龙树的批判,它起于怀疑主义,起于一个也许是梦的出发点,止于一个必然是梦的结论,这个结论已经不是怀疑主义了,是非常确定的,我们一定在做梦!

  梦是什么呀?梦是你看见什么,什么就没有。那我没看见的东西有没有?我现在看到这个教室,如果是在做梦的话,这个教室肯定是没有了,那我现在是不是躺在一张床上,盖着一个厚被子在做梦?那个床和被子有没有呢?这你是看不见的,你要真能看见被子和床,说明你醒了,在醒之前,打死你也看不见它。所以这个就是概念之外的问题,“无自性”是否定概念所指,触及不到这里。概念所指之处无物存在,但概念不指的地方,你不能否定,也否定不着,没法讨论,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概念,我们的触角是伸不过去的。

  有人说,那么龙树只是破概念,只是否定语言而已,潜台词是我语言之外的东西你否定不了啊!是这样吗?你要知道怀疑主义立在那儿以后,对于你来说,你只有概念了,大家想一想,你生活的世界除了概念还剩什么?你对什么东西的认识不是经概念传达,由概念组成?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,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,如果这些概念都是错乱的、虚妄的、自相矛盾的,这个世界就崩塌了。概念的世界崩塌以后,还有什么?什么都没有了,至少对于你来说,真的就是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,这就是“一切皆空”。

  前面说的这些还是有点抽象,那么我们举点具体一点的例子。比如说就说“我”这个概念吧,我从来没觉着我叶少勇是一个不变的东西,我看我小时候的照片,我知道我现在长大了,我有执著吗?可是仔细分析一下,把每一个思维剖开了,你真的没有认为你不变吗?那你看你小时候照片,四五个小孩站一排,你说这个是我,其他人不是我,你这个“我”是怎么来的?你一定认为样子变了,思想变了,什么世界观、人生观都变了,甚至性取向都变了,但是,总有一个东西,从那个受精卵的时候开始,一直到现在,这都是“我”,不会跟另外一个人混。你凭什么能分开?怎么就不会混?你一定有一个对常一不变的执著,认为是同一个东西从那时候走到了现在。

  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到一切地方,比如这个玻璃杯子,没有人会执著这个玻璃杯子是不变的,我可以摔给你看,一摔就碎。但是,你会认为这个杯子在没摔碎之前,在这个桌子上放了一分钟,一分钟之前的那个杯子,和现在能够被摔碎的这个杯子,你认为它是同一个杯子,这就是常。所以常是什么意思啊,就是同一性。同一性,英语叫identity,我们都是有身份证的人,我们的身份证叫identity card,所以同一性是什么呀,就是身份,你是谁的问题。我们每一个概念都有所指的那个东西的身份问题,就是同一性,同一就是常一。现在是它,前面还是它,今后还是它,不见得要持续到一万年一亿年才能叫常。它只要持续一个时间段,只要有两个时间点,是同一个东西从起点跨向了终点,能在这一秒钟不变,它也是常。一个概念只要有时空的延续性,哪怕你认为这个东西存在了一秒,就已经足够龙树把你的这个概念,打得连渣都不剩了。你的确承认事物会变化,而且龙树还指着靠你所承认的变化来归谬呢。但承认变化的同时,你又认为有这个东西,它的身份可以被定位,这就是执著常一不变,必然自相矛盾。所以,大家想一想就知道,龙树批判的是什么呀?是我们人类思维最底层的那个结构。

  你再说这世界是充满了变化的,是生生不息的,是瞬息万变的,说这些已经没用了,龙树挖到最根子里面的思维——只要你认为有,这就是常。我们认为的变化,都是有身份的变化,谁变了?我变了,你变了,世界变了,都有一个“谁”,这个“谁”,它是一个历时的观念,它不能只存在一个点,至少存在两个点,才能作为一个变化的主语,那么,不管这两个时间点之间有多短,你这个常见已经产生了,人的思维就是这么奇妙,是吧。就是一种惯性在里头,你要想克服这种惯性,非常难。

修行与实践的问题

  说到这里,我们可以多说两句,有一些佛教徒经常批判我。他们深入骨髓的一个观点就是,你耍嘴皮子有什么用呢,你得修行!这是我经常被人质疑的,说你不修行,讲这个理论、那个主义,有什么用啊?佛教不是让你在这儿打嘴仗的!我不知道大家听龙树的理论到现在是什么感受。先问问什么叫修行?修行是跟谁打仗?跟自己打仗!而“无自性”呀“空”呀这些理论是干什么的?不是为了跟别人打仗,就是要跟自己打仗。学义理不是满足争强好辩之心,因为最难辩的是自己。长久养成的惯性思维,势力太强大了,不用强大的理论武装起来,你打得过它吗?

  大家想一想,如果你想走修行之路,走解脱之路,不把你自己思维给打服了,不把你意识中每一个疙瘩都解开,你说我那闭着眼打坐,是能获得轻安喜乐,但你和修行无关啊,因为你还是顺着惯性的错误思维在走,连什么对、什么错、什么有、什么空都没有搞清楚,你和修行无关啊!当然,我也得承认我打坐比较差,盘一会儿腿就疼,我的腿很刚强,但最刚强、最难拗弯的是什么?是心。所以我们必须用大量的理论,把心打服了,而且光打服了还没用,因为那是暂时的,不看龙树的时候,回到日常生活中,所有的惯性思维就又回来了。所以这里边还有一个实践的问题。

  昨天下了课我跟陈师兄出去吃饭,过马路的时候,陈师兄说:这个世界虽然不存在,但是还得看车呀!这是个问题,我为什么要躲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车?为什么不能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车,从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我身上压过去?实践的问题怎么解决?这个思想的坎也得过,你不过,这个“空”永远是纸上谈兵。我们慢慢来,先在纸上把这个空演算清楚,别还没搞清楚什么是无自性、什么是空呢,就着急忙慌地把它用到实践中去,那你可能实践的是一个假的空。学佛学了半天,学了一个假佛,那叫相似佛法。  

     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