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简 介<<<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

 

十二、理解般若经

重点提示

 ● 般若经:“若法无自性,则无所有”
 ● 《金刚经》三段论:所谓XX,即非XX,是名XX

  

般若经的“无自性”

  前面说过,龙树是给般若经补出了论证过程。那么,讨论了半天,说无自性、空,就是毫不存在,好像匪夷所思的样子,般若经是不是这么说的呢?我们看一下嘛!即使龙树不告诉我们,般若经早就已经把话搁在那儿了,大家只是没有注意到而已。比如说玄奘译的《大般若经•第一会》卷359(CBETA, T.6, no. 220, 848a24−25),是这么说的:

  善现!如是诸法皆无自性,若无自性,则无所有,若无所有,则不可说有合有散。

  善现,就是须菩提,是这个人的名字。这很清楚吧,一个东西要没有自性,就啥都没有,如果它啥都没有,就不能说它有合又有散,我们老说因缘和合,因缘和合,都没这个东西了,还合什么合呀!下面再看:

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•第一会》卷372《三渐次品》(CBETA, T.6, no. 220, 921b18−c23):

  善现!云何菩萨摩诃萨修佛随念?善现!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不应以色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,不应以受、想、行、识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。何以故?善现!色无自性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自性;若法无自性,则无所有,若无所有,则不可念。所以者何?善现!若无念、无思惟是为佛随念。

  复次,善现!菩萨摩诃萨不应以三十二大士相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,不应以真金色身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,不应以身有常光面各一寻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,不应以八十随好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。何以故?善现!如是相、好、金光色身都无自性,若法无自性,则无所有,若无所有,则不可念。所以者何?善现!若无念、无思惟是为佛随念。

  “善现!云何菩萨摩诃萨修佛随念?”不知大家有没有修净土的,“佛随念”,也翻成“随念佛”,梵文是buddhānusmṛti,就是我们平时说的“念佛”,念佛其实指的不是嘴念,是随念,心念!说,怎么修念佛法门呢?“善现!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不应以色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……”“色”指的是物质、形象。“如来、应、正等觉”,这都是佛的名号,佛又叫如来,又叫应,又叫正等觉。说我们念佛,你不要想象佛有一个样子,长得相好庄严,如果你脑子里边还有这个色相的话,那不是念佛!“色无自性”,无自性即无色,不可念,只有你无念、无思惟,这才是念佛。

  往下也是这么说的,篇幅好长,中间有好多排比,全是一样的套话,我就省略了,直到有一处提到了缘起,我们看一下:

  复次,善现!菩萨摩诃萨不应以缘起之法思惟如来、应、正等觉。何以故?善现!缘起之法都无自性,若法无自性,则无所有,若无所有,则不可念。所以者何?善现!若无念、无思惟是为佛随念。

  也就是说,缘起之法是无自性,无所有,跟前面引用的《十二门论》的那句话一个意思。

  我们刚才说,无自性,等于空,空等于唯名,唯有计执,这个在般若经里也是说了的:

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•第二会》卷477《正定品》(CBETA, T.7, no. 220, 416a14−18):

  佛告善现:“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遍观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及诸佛众并所说法自性皆空,唯有世俗假说名字说为世界、佛众及法,如是世俗假说名字亦自性空。”

  什么意思啊?“殑伽沙”就是恒河沙,就是无量无边无数的佛世界,以及这些佛弟子,以及这些佛说的法,世界、众生和法,这都包含全了吧,这些东西都是自性空,只有一个名儿,只是你以为它有,其实比名字多出一点都没有!而且呢,就连这个名儿也没有,为什么先说只有名儿有,然而再说名儿也没有,这是多此一举吗?这里有深意,我们后面解释。再来看一段:

  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,随顺般若波罗蜜多。应观诸法唯有言说假施设故,随顺般若波罗蜜多。应观诸法唯假建立,无处、无时亦无实事可宣说故,随顺般若波罗蜜多。

  意思是说,根本没有一个东西可说,说得都是假名而已。现在,我们读了好几段般若经,可以看到,般若经在反复说明:若法无自性,则无所有!

  其实,我也不是把般若经几百卷都读完了才找出这些话来。现在科技方便快捷,汉语大藏经有数据库,可以全文检索。我在里边一搜,类似的话到处都是,我只是选了几段好看的。我就觉着,为什么很多人就不看。我为什么说这句话?大家开始做调查问卷的时候就感觉出来了,无自性就是无所有,大家印象都不是这样的,而跟你印象截然相反的论断,经论里随便一搜就是几百上千处。所以学习原典、学习经论,用自己的思考,对于我们学习佛教真的很重要。

《金刚经》的三段论

  现在梳理一下的我们的思想成果,把我们目前学习到的东西,应用到般若经阅读中去,看看那些以前觉得云里雾里的话,是不是理路变清晰了?这其实正是龙树造论的目的。

  这里我以《金刚经》为例。《金刚经》的名气太大了,没学过佛教, 看过武侠小说、影视,就知道有《金刚经》,而只要稍微翻一下《金刚经》,就会发现里面重复二三十次,就是一个三段论:所谓什么,即非什么,是名什么。

  大家读《金刚经》都是这么感觉?心情安稳,心理治愈?要真正读懂《金刚经》,就得靠我们前面的考察成果。这里我选的是玄奘译本,跟大家平时读的鸠摩罗什译本不太一样,但也大差不差。用玄奘本是因为他的用词更精确一些,但是大家平时读《金刚经》都不爱读玄奘译本,为什么呢?太精确的东西太学术化,不够流畅,不够文艺是吧!要是为了厘清义理,建议大家还是把同一经典的诸个译本对比一下,不同译师翻译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考量,有助于我们摸清楚经典原义。大家如果有机会学一点梵文和藏文,再来读经典的话,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又会上一个层次。

  玄奘翻成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为什么多了一个“能断”呢?其实这部经梵文标题Vajracchedikā,本身就有“能断”一词,只不过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把这俩字省略了。人家的原意是说智慧非常锋利,连金刚都能断掉,金刚就是钻石,这部经是一个能断金刚的经。下面看我选的这一段:

玄奘译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(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577)(CBETA, T.7, no. 220, 984a12−18):

  佛言:“善现!如是如是,若诸菩萨作如是言:‘我当灭度无量有情。’是则不应说名菩萨。何以故?善现!颇有少法名菩萨不?”

  善现答言:“不也!世尊!无有少法名为菩萨。”

  佛告善现:“有情有情者,如来说非有情,故名有情。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,无有命者,无有士夫,无有补特伽罗等。”

  佛对善现,也就是须菩提说,如果一个菩萨,说我要把这些个众生都给灭度了,让他们入涅槃,那么他就不能称为菩萨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理解到众生是根本没有的。佛就问了,说善现,“颇有少法名菩萨否?”你认为有东西能称得上是菩萨吗?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点东西,不管是物质的、还是精神的,能顶得上菩萨这个名称吗?善现说:这世界上没有一丁点东西能够称之为菩萨啊。下面说“有情”,大家可能会觉得语义不连贯。菩萨,其实就是一种有情,有情的意思就是众生,菩萨音译“菩提萨埵”(bodhisattva),也有意译为“觉有情”,sattva就是有情。“觉有情”到底怎么理解还有一些不同说法,总之我们知道,菩萨是一种特殊的有情。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“有情”这个概念,“有情有情者,如来说非有情,”如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情,“故名有情”,只是称为有情而已。

  这里的“非有情”,从梵文看,也完全可以理解为“无有情”,翻成“非”翻成“无”都可以,藏译本都是作“无”,“无”更容易理解,总说有情有情,其实根本没有有情这个东西。

  “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,”如来说这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一个是有情的东西,“无有命者、无有士夫、无有补特伽罗等。”这些词都是有情的异称,都是指人,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人,只不过你认为有人而已。这可以理解了吧,只是你认为存在而已,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那个东西。所以,大家要是理解了这段,你回去读《金刚经》,每一段都是这个意思。

  我们再来看《大般若经》的另一段话,把这个“佛说有情有情者,即非有情,是名有情”的道理给展开了,说得比较详细,解释得更清晰:
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•第二会》卷406《善现品》(CBETA, T.7, no. 220, 29a17-b12):

  尔时,尊者善现白佛言:“世尊!如佛所说诸菩萨摩诃萨,此中何法名为菩萨摩诃萨?世尊!我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菩萨摩诃萨,亦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,如是二名我亦不见。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,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,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,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?”

  “菩萨摩诃萨”就是菩萨大士。“此中何法名为菩萨摩诃萨?”“法”就是事物,有什么东西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呢?“世尊,我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菩萨摩诃萨,亦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,如是二名,我亦不见。”你看,首先,我没有看到有一个东西能够称为菩萨摩诃萨,菩萨摩诃萨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,我也没有见到有一个东西是他所学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,而且,这两个东西,前面说它自性空而唯有名,这两个的名我也没见到,除了名没有东西,名也不是个东西!“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,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,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,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?”这是须菩提的疑问,说也没有菩萨,也没有菩萨所学的这个内容,那你让我怎么教呢?教谁学啥呀?

  佛告善现:“菩萨摩诃萨唯有名,般若波罗蜜多唯有名,如是二名亦唯有名。善现!此之二名,不生不灭,唯假施设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两间,不可得故。

  没有这俩样东西,他们只是个名,而这两个名,本身也没有东西,也只是一个概念。我们说一切都是概念,概念本身也只是个概念,也没有所指对象。“善现!此之二名,不生不灭,唯假施设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两间,不可得故。”这俩名称不生不灭,因为它没有嘛,啥生啥灭啊?只是假施设,假施设就是假安了一个名,概念是内部的一个东西,事物在外边,如果外边真有一个事物,我们给它安了一个名,这叫真施设,如果没有那个东西,我们有这个概念,这叫假施设。因为它唯是假施设,所以就没有这个东西,所以它“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两间,不可得故。”这就把《金刚经》里那段话解释得更加清楚了。

  善现当知!如世间我,唯有假名,如是名假,不生不灭,唯假施设,谓之为我。如是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养者、士夫、补特伽罗、意生、儒童、作者、受者、知者、见者,亦唯有假名,如是名假,不生不灭,唯假施设,谓为有情乃至见者。如是一切唯有假名,此诸假名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两间,不可得故。

  “如世间我”这指的是人我,佛教主张无我,世间总说“我”,其实根本没有我,只是你认为有而已,“唯有假名”,这就是个假名,假施设,“如是名假,不生不灭,”因为没有这个东西,所以谈不上生灭,“唯假施设,谓之为我。如是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养者、士夫、补特伽罗、意生、儒童、作者、受者、知者、见者。”这些都是“我”的不同的表现,不同的语境中的“我”,都是根本不存在的。“如是一切唯有假名”!怎么宣说般若波罗蜜多,怎么学习般若波罗蜜多?这是要明白这个。

  大家以后再读《金刚经》,再读般若经,可能会有新的体会。

     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