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简 介<<<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

 

三、龙树的年代

重点提示:

 ● 汉语文献的记载:《大毗婆沙论》《法显传》《大唐西域记》
 ● 鸠摩罗什是最早记述龙树的人,5世纪初年翻译了龙树的著作


  龙树的年代不好确定。宽泛一点说是1-3世纪,现在一般说是二三世纪,大概相当于我们中国东汉末年、三国初年这么一个时间段。考证龙树的年代,早期材料主要在汉语文献之中。

《大毗婆沙论》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是一部大论,我们后面还会引用其中的话,这部论大约是在公元1到3世纪这300年间,西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一带,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,完成的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一样的著作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重点学术工程。翻译成汉语,大约有150万字以上,是古汉语呀,这辈子能读一遍算不容易了。这部百科全书主要是理论、哲学性的百科全书,按说方方面面都会涉及。这里面有马鸣存在的痕迹,虽然没有出现“马鸣”这个名字,但是引用了他的诗句,那就可以证明公元1-3世纪的时候,马鸣已经存在了。然而这部论从头到尾没有提过龙树什么事儿。1-3世纪应该正好是龙树存在的时候,这怎么解释呢?很可能当时龙树的影响力还没有展现出来,这是一个慢热的过程,过去通讯不发达,至少在西北印度的《大毗婆沙论》里,还没有龙树的痕迹。

《法显传》

  下面看一部书,《高僧法显传》,作者是法显。我们比较熟悉玄奘曾经去过印度。我在印度留学的时候,整天把玄奘当作招牌,因为玄奘是早期留学印度的留学生代表,我们是步着玄奘的步伐去的。其实法显比玄奘早,他在公元399~412年的时候,也就是5世纪初年,在印度游历。理论上讲,这时龙树应该已经去世了一两百年了。法显回国后把见闻写成一本书,现在的名字叫《高僧法显传》。这里边也没有提及龙树。法显在印度转了一大圈,记了很多见闻,其中就包括大乘佛教,说哪个地方、哪个寺院是修行大乘的。大乘有时候会在印度一些区域受到抵制,如果说他没有遇到大乘,不提龙树还可以理解,他明明是已经提到了大乘佛教,而最早的大乘佛教的倡导者,这么有名的龙树,他却没有提,这个也很有意思。

  更有意思的是法显提到了一个地方,是一处僧伽蓝,僧伽蓝就是僧院的意思。这个僧院在后来是龙树传奇故事的一个发生地,一些故事就是围绕这个寺院产生的,而法显也提到了这个寺院,我们看一下这段话:

  从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国名达嚫,是过去迦叶佛僧伽蓝。穿大石山作之,凡有五重。最下重作象形,有五百间石室。第二层作师子形,有四百间。第三层作马形,有三百间。第四层作牛形,有二百间。第五层作鸽形,有一百间。最上有泉水,循石室前绕房而流,周围回曲,如是乃至下重,顺房流,从户而出。[……] 其寺中常有罗汉住。此土丘荒,无人民居,去山极远方有村,皆是邪见不识佛法,沙门、婆罗门及诸异学。彼国人民常见飞人来入此寺。于时诸国道人欲来礼此寺者,彼村人则言:“汝何以不飞耶?我见此间道人皆飞。”道人方便答言:“翅未成耳。”达嚫国幽崄,道路艰难,[……]法显竟不得往,承彼土人言,故说之耳。

  “从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国名达嚫。”达嚫是南印度的一个国家,“是过去迦叶佛僧伽蓝,”说这儿有一个僧伽蓝,有一个僧院,是迦叶佛的道场,我们知道迦叶佛是过去古佛,是释迦牟尼之前的佛。法显说的很明白,这个地方是迦叶古佛道场,后面就描述这个寺院,非常详细。《法显传》并不太厚,大家以后有机会读一下,很薄一本书,很多地方记载得非常简略,但是对于这个寺院记载得真是详细,着墨很多。

  “穿大石山作之,凡有五重。”这个寺院整个把一座山雕空了,凿成了一个寺院,上下有五层。“最下重做象形,有五百间石室。第二层作狮子形,有四百间。第三层作马形,有三百间。第四层作牛形,有二百间。第五层作鸽形,有一百间。”这是一个在山里边雕成的五层大楼,每一层有数百间房子,有点夸张。而且呢,“最上有泉水,循石室前绕房而流,周围回曲,如是乃至下重,顺房流,从户而出。”大家脑补一下,这个场景多么壮丽,一个座山雕空成为一个五层的寺院,水从上流到下,绕着房流,最后流出来。

  他的描写太详细了,我省略了一些,就这样还很多文字。“其寺中常有罗汉住,此土丘荒,无人民居,去山极远方有村,皆是邪见不识佛法,沙门、婆罗门及诸异学。”说这个地方可荒凉了,老远才有个村,村里的人都不学佛,不信佛,沙门、婆罗门及诸异学都有。然后呢,“彼国人民常见飞人来入此寺。”这够神的啊!有人经常飞到这个寺院里来。“于时诸国道人欲来礼此寺者,彼村人则言:‘汝何以不飞耶?我见此间道人皆飞。’”有人觉得这个寺很壮丽啊,来参拜,来旅游,这个地方其实不好走,比较荒凉,找着个村问问路吧,说:那个什么什么寺怎么走啊?回答说:你飞过去就行了。我见去那儿的人都是飞去的,你咋还问路呢?你看这个人怎么回答,“道人方便答言:‘翅未成尔。’”说:唉!说我是修道的不假,但是我的这个翅膀还没长成呢,一时半会儿我还飞不起来,你先给我指路吧!也挺会说的。

  “达嚫国幽险,道路艰难,法显竟不得往,承彼土人言,故说之耳。”说了半天法显没去过,他也没飞过去是吧,也是“翅未成尔”。他是听“彼土人言”,那儿的人传说的,他记下来。他很喜欢这个传说,觉得这个地方挺有意思,所以记得非常详细,但是虽然详细,谁建的僧院,人名儿没有,也没说这个庙跟龙树有什么关系。迦叶佛是一个古佛,谁也没见过。有人认为是法显搞错了,后来的几个行记都说这个庙是龙树建的。有可能搞错吗?他连几层几间,飞来飞去的这些事都记这么清楚,就把人名给记错了?不太可能。那么,很可能法显转这一大圈的时候,要么龙树影响力还不够大,还没有传到他的耳朵里,要么是他听说过龙树,但还没有重要到要记下来的程度,至少这个时候,这个寺庙还没有跟龙树联系起来。

《大唐西域记》

  关于这座僧院有很多种传说,我们比照一下。比法显晚了大概二百多年,玄奘(627~645年游历印度)也去了印度这一带。其实玄奘也没到这个寺院,他也不会飞。后面写了,他也是听人传说的。过了两百年,对这个地方的传说还是一致的,看一下《大唐西域记》这段话:

  国西南三百余里,至跋逻末罗耆厘山唐言黑蜂。岌然特起,峯岩峭险,既无崖谷,宛如全石。引正王为龙猛菩萨凿此山中,建立伽蓝。[……] 崇台重阁,阁有五层,层有四院,[……]从山高峯,临注飞泉,周流重阁,[……] 初,引正王建此伽蓝也,人力疲竭,府库空虚,功犹未半,心甚忧戚。[……]龙猛菩萨以神妙药,滴诸大石,并变为金。王游见金,心口相贺,[……] 遂以营建,功毕有余。于是五层之中,各铸四大金像,余尚盈积,充诸帑藏。招集千僧,居中礼诵。龙猛菩萨以释迦佛所宣教法及诸菩萨所演述论,鸠集部别,藏在其中。故上第一层唯置佛像及诸经论,下第五层居止净人、资产、什物,中间三层僧徒所舍。

  “国西南三百余里,至跋逻末罗耆厘山(唐言黑蜂)。岌然特起,峯岩峭险,既无崖谷,宛如全石。”说这座山像一整块石头一样。“引正王为龙猛菩萨凿此山中,建立伽蓝。”“龙猛”是玄奘对“龙树”这个名字的翻译,我们叫龙树,是鸠摩罗什翻译的。玄奘翻成龙猛,这个是为什么呢?龙树的梵语Nāgārjuna,是两个词的复合词,前一个字是nāga“龙”,后面这个字arjuna是什么意思就不好说了,因为有一种树叫这个名字,所以鸠摩罗什说这是树,译作“龙树”。我们要对印度文化了解的话,印度有两大史诗:《摩诃婆罗多》和《罗摩衍那》,其中《摩诃婆罗多》是关于两大族之间战争的一个史诗故事,里边有一个勇士叫阿周那,阿周那就是Arjuna。阿周那是勇士的名字,勇士嘛就是猛,所以就翻成了“龙猛”。其实,意译的话,取哪层意思都无所谓。说当时有一个南印度的国王叫引正王,“引正王为龙猛菩萨凿此山中,建立伽蓝”,这个寺庙,就是这位国王为龙树菩萨在山里凿的,你看描写得几乎一模一样,“崇台重阁,阁有五层,层有四院,从山高峯,临注飞泉,周流重阁。”

  下面这个传奇故事就开始了:“初,引正王建此伽蓝也,人力疲竭,府库空虚,功犹未半,心甚忧戚。”说这工程凿着凿着没钱了,这可把引正王愁坏了,眼看这工程要烂尾。“龙猛菩萨以神妙药,滴诸大石,并变为金。王游见金,心口相贺。”龙猛点石成金,还悄悄做,没告诉这位国王,国王进去一看,哇!一夜之间全是金子,高兴坏了,有钱了嘛!

  这个故事也很详细,我中间省略了。“遂以营建,功毕有余。”用这些金子把这个工程干完了,还没花完。“于是五层之中,各铸四大金像。”在这五层里边都铸了黄金佛像,“余尚盈积,充诸帑藏。”铸完佛像都没有花完这些钱,那怎么办呢,剩下的钱充国库了,国家银行收了。

  “招集千僧,居中礼诵。龙猛菩萨以释迦佛所宣教法及诸菩萨所演述论,鸠集部别,藏在其中。故上第一层唯置佛像及诸经论,下第五层居止净人、资产、什物,中间三层僧徒所舍。”这写得详细啊。这龙树帮国王把这个烂尾工程干完以后,在里头召集千僧开办了自己的学院,在里边阐释佛陀教法,然后整理经论。这个寺庙,第一层当然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了,放置佛像和经论。最下一层就住一些跟寺庙相关的净人,放一些资产杂物。中间三层是僧房。你看,五层跟法显的说法一样,应该是同一个地方,但是呢,这里已经有龙树了,而且这个故事流传很广。龙树有点石成金之术,这个也很有意思,现在印度还有很多炼金术和炼丹术的著作,相传是龙树写的。所以我们看,也就是在这二百年间,龙树的影响力起了变化。

最早记述龙树的人

  刚才看的几段材料,说明很可能在龙树过世的时候,他的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。那么,最早知道龙树的是谁呢?这个在学术界过去有一些争论,我最近刚写了一点东西,把前面几个证据否决了,都不靠谱。我认为,根据现存文献,最早述说龙树的人是鸠摩罗什。大家可能也听说过,鸠摩罗什是著名的佛教翻译家,他是龟兹人,现在的新疆库车。他父亲是印度人,母亲是龟兹王妹,属于中印混血,但是他的儿童时代是在印度,在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度过的。一般认为鸠摩罗什是生于公元4世纪中叶,就是350年,也有人认为是344年。这样也就是说,公元4世纪后半的时候,就有人知道龙树了,而且已经很推崇龙树的思想了。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?帮助框定龙树的时代,这个时候龙树在印度已经名声鹊起了,那么我们想呢,大概,只能说大概,龙树的生存年代的下限,大概是300年左右。那么龙树生存的上限呢?他是给般若经做论证,补出解题步骤的人。般若经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后才开始流行的。那也得流行了,他才能做这个论证工作吧,所以说龙树的年代就大概是公元1-3世纪,就是这么框定出来的,很不容易。

  印度是一个不记历史的民族,他们的历史都得靠外部的记载,比如说《大唐西域记》,比如说《高僧法显传》。某人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印度游历,根据他的见闻来推断当时印度的情况,把历史恢复出来一点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对近现代印度考古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当时是英国人在主持印度的考古发掘,据说那个考古学家拿着《大唐西域记》相当于我们拿着Lonely Planet,大家要是出国旅游都知道LP是吧,就是因为玄奘记得很细,从哪个到哪儿有多少里,城外多少里有一个塔,靠这个就能把遗迹挖出来的。玄奘这本书给印度考古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鸠摩罗什不仅是第一位记述龙树的人,也是龙树思想的弘扬者。他在中国,在5世纪的最初十年间,翻译出来了四部署名为龙树的著作,为什么说是“署名”,一会还会说。这四部著作,先是《大智度论》(402~405),这部论也是七八十万字,所以他翻了三年。然后是我们要学习的《中论》,是409年翻出来的。还有一部《十二门论》,409年翻译。还有《十住毗婆沙论》,不知道什么时候翻出来的,大概也是这个前后吧。

  刚才说1至3世纪是龙树年代的大致框定,如果设想,般若经的思想在空中飞了一会儿龙树才出世,他大概就是公元二三世纪的人。一般认为一个人也就活100年,那么就取2世纪的中到3世纪的中,就是150~250年,历史书上标的年代,就是这么来的。

  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