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简 介<<<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

 

十九、须澄清的文本

重点提示

 ● 罗什译 “以有空义故, 一切法得成”所造成的误解
 ● 关于龙树空观对伦理道德指导意义的思考

  

  到目前为止,可以说,我们把龙树的基本思想脉络梳理了一遍。我们每一步,都建立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,首先,辨析了龙树的空观立场,就是认为,凡夫经由概念所见闻觉知的一切的一切,都毫不存在,这个表述听起来有点诧异,但文本就是这么说的,无自性就是毫不存在,整个世界是无自性的,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不存在的!接着我们讲了几个专题,逐个分析了龙树思想体系之中的“缘起”、“中道”、“不立自宗”和 “二谛”,结果发现,龙树的这些理论构成,非但与他的空观立场不矛盾,反而像众星拱月一样,共同维护这个“空就是毫不存在”的立场。龙树的缘起观分成两个层面,对于缘生之法,他持彻底否定的态度,但是他高举“缘起”的旗帜,而这个缘起是甚深的无生之理,等同于“空性”。龙树的中道不是在二谛之间调和,而是对一切概念的预设前提的彻底否定,否定干净了,啥都不剩了,就远离二边了。龙树还声明了“不立自宗”,也是为了让自己否定一切的立场避免陷入悖论之中。为了能够否定一切,甚至不惜以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代价。龙树的二谛理论有点语焉不详,我们经过分析发现,这个理论设置很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,例如佛陀教化众生,把离言胜义用言说来传达,如何能成为可能,以及怎么区分看待佛不同场合所说的不同教法,等等。除了这几个实际问题,龙树在归缪破斥的时候,在推导无自性和空的时候,在阐发缘起的时候,在树立中道的时候,从来没有用过二谛理论,所以二谛不是龙树空观的理论支柱或框架,不是用来对空观做重新布局的。而且,如果结合《无畏疏》中对二谛的定义,反过来又印证了龙树破斥一切的空观立场。所以你看,上面这些,反过来正过去,都是在说:一切皆空,空就是不存在。

  从内部、从微观上对龙树的剖析,就到这儿了。后面要讲的,就是把龙树的空观,放到整个印度佛教的思想历程中去,看它是怎么承接,又是怎么发展的,也就是从宏观上来看他的位置。在进入宏观视角之前,还有最后一点遗留问题要解决,那就是,经常会有一些人拿《中论》的一些颂子来跟我叫板,说:你看,龙树不是你说的这样啊,龙树还说过这样的话呢。我可以告诉你,所有龙树的颂文,我都能用前面说的空观立场来解释通。

  我这里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一颂,就是《中论颂》的第24.14颂,经常有人听完我的观点就要用这一颂来反驳。为了理清楚前后文,我们就从头把第24品的文脉梳理一下。第24品是《中论颂》非常重要的一品。

 《中论颂》第24品《圣谛之考察》:

【什】若一切皆空, 无生亦无灭,
   如是则无有, 四圣谛之法。

【今】若此一切皆是空,是则无有生与灭,
   是则于汝将导致,无四圣谛之过失。24.1

  ……

【什】以无法、僧宝, 亦无有佛宝,
   如是说空者, 是则破三宝。

【今】如果无有法与僧,如何还会有佛陀?
    若说如是[之空性],汝即破斥于三宝。24.5

【什】空法坏因果,亦坏于罪福,
   亦复悉毁坏,一切世俗法。

【今】真实存有之果报,以及法与非法者,
   世间一切之言说,汝[说]空性则尽破。24.6

  上来这是对方在指着龙树的鼻子来骂?一口气骂了六颂,中间我省略了三颂,大致理路就是说:你小子行啊!你敢说一切都是空的,没有生、没有灭,那你的麻烦大了!你这娄子捅大了!为什么呢?佛说过四谛,四谛是苦集灭道,苦谛是说世间是苦,然后这个苦怎么生起的呢?就是集。你说无生,那就没有集了!没有苦之集,也就没有了这个集起来的苦的灭,也就没有一个灭苦之道。这下苦集灭道让你给破斥完了。而佛法的根本就是四谛,没有四谛就没有佛法,没有佛法,也就没有践行佛法的人,这些僧人也让你破了,没有了法和僧,也就不会有佛了。你看,佛法僧三宝你破干净了。所以,你一说空,就把三宝给破了。你不但破了三宝,还破了世间一切言说。佛教不存在了,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不算多大的事儿,除了佛法,还有不少教派和思想可以奉行,还有哲学、伦理、道德什么的。这里的“法”与“非法”,指的就是印度的传统伦理,法,就是伦理,非法就是不合伦理。就算你不管这些个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系,这个世界上总还有因果、伦理、道德吧!你连这都破完了,你把世间一切言说都破完了。

  可以说,所有的人刚一开始接触龙树空观的时候,都会产生这个疑问。我们前面说为什么要躲车,其实也就是这个问题。那么龙树怎么回应?中间我省略了很多,挑重要的读。

【什】汝谓我着空, 而为我生过,
   汝今所说过, 于空则无有。

【今】汝则针对于空性,作出反驳之质难,
   彼过失非我等有,彼于空即不容有。24.13

  意思是,你说的这些毛病,都不是我的毛病,我主张空,其实是没这些毛病的.下面这一颂就是我们要重点理解的:

【什】以有空义故, 一切法得成,
   若无空义者, 一切则不成。

【今】若以空性为合理,于彼一切为合理,
   若不以空为合理,于彼一切不合理。24.14

  要看我的翻译,这句话非常不好理解。鸠摩罗什的翻译是“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,若无空义者,一切则不成。”这个听着似乎好理解一点。很多人拿这一颂来说事儿,说你不要只看我说空,这世界正是因为有空,它才成,它才有理,它才存在,如果不空,还就不成了,没理了。这就是鸠摩罗什的翻译造成的结果。就是说,空性或者空义,是一切法有效合理地存在的保障。如果真这么理解的话,我们前边讲的所有的所有,全退回去了,你们看看是不是?

  我们前面读过,空是一切见之出离,空是一切命题、一切认知、一切描述的息灭,现在这里可不是这么说,空是“一切法得成”的保证,这是蛮拧啊,全倒回去了,怎么空掉的,还怎么找回来。但是大家觉得舒服啊!说:哦!原来是这样,原来,不是说这个杯子没有,只是它拥有一个空的性质,但是这个杯子宛然呈现的因果生灭还是有的,还是得承认它,只不过它拥有一种空性而已,而且正是由于它有了这个空性,它才能够存在,才能够呈现,才能够生灭变化。很多人就是这么讲的。这么讲,就跟我们前面看到的空观立场全拧着了。

  那么现在,我们把根据这一颂的梵语,一个字一个字地来重新理解一遍。为什么我翻译的文本不好理解呢?就是因为它是字字对应着译出来的。“若以空性为合理,于彼一切为合理。”

  首先“于彼”这个词,梵语里这是一个固定的用法,就是“对于某人来说”,这是前提。这样就可以知道,鸠摩罗什译本是说,一切法怎么能够得成,怎么能存在,在什么条件下存在,这就不是一个对于某人来说的问题,就不是一个认识问题,而是一个事实的判断,是存在问题。而你看这一颂的梵语,上下两行都有“于彼”,这就是一个认识问题,是说你怎么看待,怎么认识这个世界。这是第一点。

  第二点,“合理。合理是什么意思?当然有很多意思,如果不看“于彼”这个词,只说“一切合理”,那么理解为“一切合理地存在”,也并无不可。但是,如果是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来说,什么什么东西是合理的,那是什么意思呢?就不是这个东西存不存在的问题,而是说这东西有没有道理、可不可理解的问题。什么叫有道理?我们可以结合前面学习的龙树理论来理解,就是能说得通,就是不自相矛盾,这就叫合理,如果理解、表述上自相矛盾,你自己的前一句话与后一句话打架,这就叫不合理,这么理解可以吧!

  那么我们再看,龙树这一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。“若以空性为合理,于彼一切为合理。”空性是一个规律,一个性质,一个理。这个空性之理,对于一个人是合理的,是讲得通的,那就等于说,这个人理解了空性之理,那么他就明白了一切,什么意思啊?如果一个人明白了空性,他就知道一切都是空,一切都是空的话,自然就没有自相矛盾了。你要是认为有那么一丁点儿东西,必然导致自相矛盾,自己纠缠不清,而如果你知道什么都没有,也就没有毛病了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么反之,下一句:“若不以空为合理,于彼一切不合理。”如果你不认同一切是空,你觉得有这个,有那个,那很多矛盾等着你呢!一切的一切就都不合理了,你的思维将寸步难行。这清楚了吧?这里面,能读出“空是一切法合理运行的保证”这层意思吗?没有这意思!还没完,我们下面接着看,龙树接着说:

【什】汝今自有过, 而以回向我,
   如人乘马者, 自忘于所乘。

【今】过失本属汝自有, 而汝抛归于我等,
   明明自骑于马上,而汝忘失于所乘。24.15

  你把一切都破了,但你又是佛教徒,还得认同三宝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龙树的回答是:我根本没有矛盾,而恰恰相反,自相矛盾的是你,你把你的过失,抛到我身上了。就好像你自己骑着马,你自己都不知道一样,马在你屁股底下呢,毛病在你思维里呢!我们看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回应呢?龙树并没有说,我破了一切,但我就是不破三宝,龙树只是把这球往回踢,你说我主张一切皆空就是破灭三宝,我不说我自己到底破三宝还是不破三宝,我只说,你才是那个破三宝的人!接下来,他是这么说的:

【什】若汝见诸法, 决定有性者,
   即为见诸法, 无因亦无缘。

【今】若汝观见诸事物, 以自性而为实有,
   如此汝即是观见, 事物无因亦无缘。 24.16

  你如果认为一个事物是自性实有的,就不容有因缘生灭了。下面还有很多颂子,这里就省略了,大致理路是,没有因缘生灭,就不会有苦,苦一旦有了自性就不能集起,不能生了,一个有自性的苦,也就不能被灭了,不能灭就无所谓修道了,所以你的不空的观点才是破了四谛。到最后龙树做一个总结:

【什】若一切不空, 则无有生灭,
   如是则无有, 四圣谛之法。

【今】若此一切皆不空, 是则无有生与灭,
   是则于汝将导致, 无四圣谛之过失。 24.20

  大家对一下,这一颂和第24.1颂几乎一模一样,就第一句不一样,24.1颂是 “若此一切皆是空”,这里龙树就改了一个字,“若此一切皆不空”,把球踢回去了。所以我们看,这里面告诉我们几点:

  第一,刚才我们分析,龙树丝毫没有退让,一切就是空,其实说直白点三宝也是空,你再怎么挤兑我,我也决不说“三宝还是有的”这种话。因为《中论颂》里说了,佛陀和世间都不存在,都无自性,这话龙树其实是说过的。我们熟悉的《心经》里也说“无苦集灭道”,四谛就是破了,就没有了,你不能再找回来。

  第二,如果别人来挑战,说你这娄子捅大了,龙树是什么策略?把球踢回去。你说我捅娄子,其实你认为一切不空,篓子才真的是大,你才是那个破三宝的人,你才是那个破四谛的人。这个回应本身没毛病。你认为一切有自性,不空,就要被封闭,就不能动,不能变,那这显然是破灭三宝、破灭四谛。但是,这种回应有一个问题,什么问题呢?你看前面那句话,“真实存有之果报,以及法与非法者,世间一切之言说,汝说空性则尽破。”对方指责说你要是一切都空了,就没有伦理道德,没有善恶因果了,前面我们也一直在困扰一个问题,如果一切都空,过马路为什么要躲车?龙树的这种回应,只是用一种策略把球踢回去了,你从中推导不出来指导行为的准则,他还是没有告诉我们,为什么过马路要看车。

  第三,要是仔细分析的话,一切皆空的观点对于行为实践,还是有指导性的。所谓破尽“法与非法”,大家要读过《金刚经》的话,知道里面有一句话叫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”这个本身有指导性。《金刚经》这句话中的“法”可以有不同解释,我们暂且就按照龙树颂文中的法与非法来理解,就是指的道德和不道德。如果道德和不道德的事都是不存在的,都是空的,那还会去做坏事吗?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连好事都是空的,何况那个坏事呢?空观能杜绝干坏事,因为只要认识到了空,就没有去做坏事的动机了。

  有人说,既然都是空,那我们就干坏事,不干好事。说这话就是脑残,你根本就不认为坏事是空嘛!既然俩都空你为什么专挑坏事干?因为你还是觉着做坏事有利,干好事太累,根本就是什么都没有空掉。所以,认为一切皆空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,至少可以杜绝我们行非法之事,但是反过来,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干好事儿?似乎没有指示,所以它可以防恶,但举善似乎有些乏力。关于这点,在比较确定是龙树所著的文献之中,我还没有找的一个特别明确的理论支撑。

  

上一节    >>>目 录<<<    下一节